成果展示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成果展示 > 其他科研成果

山东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——传统手工艺与乡村振兴创新团队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4-01-10 16:04:36

“传统手工艺与乡村振兴创新团队”是我校2019年获批的首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之一。团队由学校“当代工艺美术发展与评论研究中心”负责人、设计学院姜坤鹏教授负责,核心成员有艺术管理学院于亮博士、李静副主任、冷明师博生、李楠副教授、袁小伟副教授。团队成立之初,学校统筹考虑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,响应国家“传统手工艺振兴”计划与“乡村振兴”战略,打造高效、协作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团队。团队成员之间科研背景交叉融合,科研梯队优势互补,学术平等、和谐共进,理论与实践并行不悖。

2019年团队获批以来,积极开展工作,在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、手工艺与文旅融合、手工艺评论、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展开广泛的研究与实践工作。团队主持或者参与纵向课题14项(国家课题2项、省部级9项、厅局级3项),期间出版6部独著或编著,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(4篇CSSCI学术论文),学术成果获得北京大学学术成果突出奖励,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、三等奖,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社会组织百项优秀成果优秀奖等6项科研成果奖励,成果转化3次,争取纵向项目资金近100万元

团队积极服务社会,开展手工艺类培训。2022年,团队成功执行了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《当代工艺美术评论人才培养》,录取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名学员,聘请了57位专家学者进行授课、研讨、评议。该培训被学习强国、新华网、《中国美术报》等40多家媒体报道,项目结项获评优秀,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设立10周年成果展。团队核心成员于亮博士,执行了文旅部非遗传承人培训项目5期,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齐鲁手工艺人才。

团队申报手工艺类科研项目,开展策略与评论研究。2021年,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“传统手工艺在齐鲁文旅融合中的现状及策略研究”(姜坤鹏)顺利结项。“非遗传承人研培机制建设研究”(于亮,2023)、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性及其价值研究”(于亮,2021)、“非物质文化遗产隐性信息保护研究”“沂蒙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”等课题从多个角度研究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。相关调研报告及对策获得采纳,《传统手工艺在齐鲁文旅融合中的现状及策略研究》被评为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优秀研究成果。团队还致力于在工艺美术批评理论研究,出版《手艺之思:手工艺审美与批评》,在《艺术评论》发表“试论工艺美术批评的学科属性与功能”等系列工艺美术评论成果。

团队理论与实践并重,注重转化。2020年,团队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《“蝶·舞”——敦煌“飞天”精神在当代首饰艺术语境中的表现》(李楠),作品探析传统文化在当代首饰艺术领域的转化与创新表现。新年生肖文创产品《卯兔》《辰龙》(冷明师,2023),弘扬生肖文化,服务大众需求。团队建设期间,完成3次成果转化和15项艺术创作成果。其中“儿童益智拼音学习毛绒玩具”与乡镇企业合作促进乡村振兴和企业转型升级,带动地方就业的同时实现了教育理念的转变。

2022年,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《当代工艺美术评论人才培养》学员合影



2022年7月,举办“当代工艺美术评论建设与发展”座谈会,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才大颖、执行秘书长陈敬,山东工艺美术协会会长袁敏参加



2023年2月,团队负责人姜坤鹏教授带领研究生团队赴临沂费县调研传统手工艺


团队成员李楠老师的艺术创作项目《“蝶-舞”——敦煌“飞天”精神在当代首饰艺术语境中的表现》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,图为首饰的佩戴效果


团队成果“儿童拼音学习毛绒玩具”成功转化,项目策划文案获得“2020泰山设计杯创新创业类优秀奖”,艺术设计作品获得“2020泰山设计杯文化产品类新锐奖”,图为学龄前儿童使用产品的场景



团队成员冷明师老师设计的新年生肖文创产品《辰龙》


团队著作与部分调研报告


团队建设期间的部分科研成果奖励





下一条: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——城乡环境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团队